![]() ![]() |
地球运动活跃“震撼”日本、厄瓜多尔伤亡严重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4/18 9:10:0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地球进入“震动”模式? 各方说法不一 据统计,用地震仪测出的地震,每年全球达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而这其中绝大多数因震级太小或离人口聚居地远,人类感觉不到。造成破坏的地震可能有上千次,而7级以上、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有十几次。 对于“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即本世纪以来全球八级以上地震的次数较此前40年明显增多的这一说法,只是一个概貌性描述,所依据的主要是1900年以来有地震仪器记录的强震,并未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还需探讨。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曾指出,环太平洋地震带板块的曲张空间大、运动速率高,太平洋周边地区地震多发并不奇怪。 中外专家均认为,尚无法断定全球地震震级和频率等超出正常范畴。不过,专家称,需对部分“危险”区域保持警惕。日本名古屋大学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冈耕春曾警告,从静冈县骏河湾延伸到四国、九州近海的日本南海海沟,将发生“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绝对需要应对之策。而有学者称,这次熊本地震可能是日本南海海沟大地震的前兆。 据分析,若发生巨大海沟型地震,也可能危及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冲绳、西日本和东日本的一部分。2013年10月,日本大阪府曾宣布,如果南海海沟发生巨大地震后导致海啸,大阪府辖区内最多将有13万人死亡。 有观点指出,为何如今人们更容易认为地震活跃期到来,一个原因可能是随着媒体传播的发达和进展,每一次地震都及时获得报道,而过去的地震不一定能第一时间传遍全球;另一个原因是全球人员增多,人们流动、交流频繁,对地震关心程度和可能遭遇的程度增加。 大灾面前怎么防范?专家支招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曾表示,地震不分国界,它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同世界一样,中国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地震预报的研究和探索。中国的地震研究是与国际接轨的,目前并未落后。 他表示,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还不能百分百成功。不过,对地震预报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有了较大发展。汶川地震以后,全世界的地震科学家都加大了对地震预报探索的力度。 张晓东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遇到大震时,特别是要保持冷静,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迅速反应,如及时到空旷地带,或找空间结构相对稳固的一角躲避;平时应有疏散的应急预案,并多次演练,以及储备少量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等应急包,这样才能科学应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