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港前
横滨核心区横滨的起源在文献记载上可以追溯到11世纪。据说横滨出身于桓武平氏,由平良文子孙的一支---平子氏统治。这一统治一直持续到16世纪。
到了12世纪的镰仓时代,横滨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地开发,北条氏在金泽建造了称名寺和金泽文库,佐佐木泰纲则在小机开垦了水田。
其后,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下,大部分是旗本领或幕府直辖的天领,但作为大名领,有金泽的六浦藩。
1601年,继神奈川、保土之谷之后,1604年户冢成为东海道的驿站,到了19世纪初期,人口得以增加,神奈川已与城下町小田原并驾齐驱了。
开港
1854(安政元)年,日本代表林国子祭酒与美国代表贝卢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神奈川条约)。1858(安政5)年,又由美国总领事哈里斯缔结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随后又相继与荷兰、俄罗斯、英国、法国缔结了通商条约,横滨定于1859年7月1日(太阴历安政6年6月2日)开港。
幕府在此年设置了运上所,以此为界,以南为外国人居住区,以北属日本人居住区。日本人居住区划分为5个区域,命名为横滨町,各区域分设名主,由长老来统辖全町。
市政建设
1889(明治22)年4月1日实行市制。市的区域虽然仅包括现今除了本牧和根岸之外的中区的狭窄地区,但户数已达27209户,人口达121985人。(1889年末当时)
近代贸易城市
开港初期,从横滨输出生丝、茶和海产品,同时输入绢织品和毛织品。横滨商人于1873年(明治6年)设置了生丝改公司,又于1881年(明治14年)设置了生丝存放处,从而确立了租界贸易的主导权。
进入明治20年代,1887年(明治20)开凿了县营水道,1890年(明治23年)横滨共同电灯公司开始通电,1891年(明治24年)十全医院,翌年煤气公司和报时局分别移交市营,横滨的城市基础得以完备。
1895年(明治28年)设立的生丝检查所确立了近代城市贸易的机能。
关东大地震
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由于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横滨市的房屋和建筑物相继倒塌,整个城市化为一片火海。死者达2万余人,完全毁坏的房屋达6万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在市民的不懈努力之下,到了昭和4年已基本恢复了原状。
区的新设
继明治34年和44年之后,昭和2年第三次扩建城市,鹤见和保土之谷町被编入市内,同年10月设立区制,地域分为矶子、神奈川、保土之谷和鹤见5个区。昭和11年第4次、次年的12年进行了第5次扩建,经过昭和14年的第6次扩建,新设了港北、户冢区。之后,区域又发生了变更,到了昭和23年设置了南、西、金泽3区,合计达到了10个区。44年置港南、旭、绿、濑谷,成为14个区,61年增设荣区和泉区,合计为16个区,随后,在平成6年11月诞生了青叶峭都诛到了现在的18个区。
1945年(昭和20年),美军的空袭日益激烈,遭受多次空袭之后,横滨的街道已化为一片焦土。特别是在5月29日的空袭中,死伤人数与下落不明者达到14157名,受害房屋达79017户,百分之四十二的城市和街道被烧为灰烬。
战后复兴的迟缓
昭和20年8月15日,由于战败,横滨港湾设施的百分之九十、城市街道的百分之二十七被联合军接管。因此,与其他城市相比,横滨基础建设的复兴被大大拖延。昭和26年由于对日讲和条约的签订,日本恢复了独立。
同年的6月1日,横滨港的管理权由国家转为市里,昭和27年解除了对大栈桥的接管,以此为转机,在市民的努力下,横滨的接管权逐渐得到了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