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除了人们对地震习以为常外,还在于对所有建筑物以科学标准进行抗震设防。
日本自4月14日以来发生一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6日发生在熊本县的7.3级地震。紧接着,4月17日,南美洲西岸国家厄瓜多尔又发生7.8级地震。亚洲和南美相继发生的大地震让人们的关注点自然聚焦在全球是否进入地震高发时期(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以及这些地震是否有关联。
对这些问题,专业人员一一予以了解读并否认。如果要说进入地震高发时期,那么地球一直处于这种时期,因为每年全球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大多数震级很小,根本感觉不到。所以地球人不会感觉到是天天与地震为伴,只有大于、等于里氏3级,小于4.5级的地震可以感受到(有感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同时大于、等于里氏4.5级,小于6级(中强震)的地震可造成破坏,后者才可能是人们能计入感知的地震。
从统计看,全球每年平均发生7级以上地震20多次,6级以上地震100多次,5级以上地震1000多次,近期亚洲频频发生5级以上地震,如4月10日,阿富汗发生7.1级地震;4月13日,缅甸西北部发生6.8级地震;4月14日凌晨,菲律宾发生5.9级地震。而且连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也数次发生5.0级以上的地震,即便如此,这些地震与全球每年发生的1000多次5级以上地震相比,也并非是进入地震高发期。
至于地震之间的联系,的确有地震“远程触发”机制的假说和研究,但现在并没有证据证明太平洋两端的地震之间存在联系,也即日本的地震无法触发1.5万多千米距离外的厄瓜多尔的地震。如果一定要认为有联系,也不过可用地球村的概念和蝴蝶效应来进行比较抽象的解释。
日本和厄瓜多尔相继发生大地震最应关注的是,这两个国家和其他国家在发生地震前后的应对能力和救灾能力,中国除了可以和可能提供帮助外,借鉴他人应对地震的有益经验和汲取教训,才是最大的关注点。
对此日本和厄瓜多尔的地震死亡人数,可以看到明显差距。目前日本熊本地震已导致44人死亡,8人失踪,数千人受伤,超17万人避难。但厄瓜多尔地震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413人,超过2500人受伤。虽然厄瓜多尔的地震震级要稍高于日本(前者7.8,后者7.3),但这样的轻微差别并不足以解释地震造成十位数和百位数这种数量级的死亡人数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房屋的抗震设防。
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除了人们对地震习以为常外,还在于对所有建筑物以科学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御地震。正是较高的房屋抗震标准和采取地基地震隔绝技术让日本这次地震只有44人死亡。
与此形成比较明显对比的是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建筑专家此前曾警告,厄瓜多尔全国大部分建筑物质量偏低,抵御强烈地震的能力差,如遇强震,这个地震多发国家将蒙受巨大损失。这个警告不幸言中。
当然,此次日本和厄瓜多尔地震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两国在灾后救援、应对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其中更值得中国借鉴和汲取教训的是此次是否会再次造成核电站事故。因为在日本的震区内和离震区不远的地方有三座核电站。在14日当地发生6.5级地震后,日本各界就对距离地震区域不远的川内核电站的安全情况表示高度关注。日本政府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川内核电站并没有受到地震的影响,但就在一个月前,川内核电站刚被爆出应对地震灾害准备不足的消息。
2011年3月,里氏9.0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产生核泄漏。2013年8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再次发生严重核泄漏,核电厂储存槽泄漏出约300吨高度污染的核辐射水。迄今,核电站泄漏造成的污染已扩大到公海,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此次日本熊本县的7.3级地震是否会再次造成核电站事故以及如何应对,才是国际社会和中国最需关注的问题。